“文学裁缝者,为作家做嫁衣也。”
“我是为‘文学裁缝’而奋斗,料想我也能在‘文学裁缝’中永生。”
——这是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人民文学》期刊的文学编辑岗位上工作40多年的赵国青的独白!
“崇山峻岭里,小小沟壑中,它带着一身土气,涓涓地流淌着。它把一点一滴都贡献出来,毫无保留,向着田间,向着江河,向着大海……”
——这是赵国青1996年2月16日病中写的散文《溪水》中的一段话,也是对“文学裁缝”心境的艺术诠释。
赵国青是令人尊敬的!他不但是一位出版了100多万字著作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为“甘为他人做嫁衣裳”而编发了数千万字文学作品的编辑家,也是一位急人之困乐于助人的慈善家。
出生贫寒
赵国青,原名赵国庆,号燮刚,笔名舸勤,1933 年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老城河街一个家境十分贫寒的人家,在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6,家里田无半亩,地无半分,父亲虽是一个手艺很好的铁匠师傅,但一把铁锤要挑起全家人的吃喝穿戴,该是何等力不从心啊。
赵国青在回忆自己年少生活时说:“我忘不了整日打铁劳累而死的父亲,尸体摊在门板上没钱安葬,而母亲又病倒在床,两个哥哥带着13岁的我,一起长久地跪在族长们的脚下求助发葬;我忘不了日本鬼子把我家的房子烧成瓦砾堆;我忘不了哥哥们的失业、失学,四处奔波,养活不了家,整日愁眉不展;我忘不了我带着两个年幼的小妹妹衣衫褴褛,赤脚爬上崚嶒的山上打柴放牛,开荒种地,而年迈多病的母亲还得跟我们吃糠咽菜;我忘不了年关逼近,北风呼啸,而被人赶我们一家出屋;我忘不了天亮之前,国民党兵败如蚁,四处逃窜,枪托打在我身上而从我手里夺去了我借来的一把油雨伞……”
新中国成立后,赵国青一家才脱离苦海见青天!靠人民助学金,赵国青才上了小学、中学、大学,1959年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副刊主编、党支部书记、核心小组成员,《中国风》杂志副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丛书主编,副编审。他还是赵朴初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振兴太湖县联谊会会长。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编辑荣誉证书。
勤奋作家
赵国青说过:“当文学编辑的人也会有文学冲动,也是想进行文学创作的。”因而,他在编辑工作之余,也从事了散文、论文、诗歌的创作。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作有散文集《最难风雨故人来》、长篇报告文学《王杰》(合作)、《赵国青文萃(一)·赵国青散文集》(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赵国青文萃(二)·艺海探微》(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赵国青文萃(三)·还看今日北京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13年)、《太湖的儿子赵朴初》、古籍今译《幼学古诗百首》、《幼学笑话百个》等,另外还发表小说、散文等100余篇100多万字的作品。
赵国青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忠实描写了著名的“灵魂塑造者”,细节感人,形象丰满。
因为编辑职业的关系,赵国青与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经常联系,诸如茅盾、冰心、赵朴初、丁玲、夏衍、赵树理、周立波、臧克家、艾青、沙汀、蹇先艾、王朝闻、唐弢、袁可嘉、严文井、荒煤、刘白羽、穆青、曾克、黄永玉、罗国士等等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画家。赵国青常常是夜阑人静,执笔为文,朴素而又真挚地记录了与大家之间的交往,再现了大家风范,尤其以一个个生动而又有个性化的细节画龙点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文学史艺术史留下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
其次,真挚倾诉了桑梓深情,“托衷情于片纸,望故乡而高歌”。
赵国青满怀桑梓深情,在《长河情思》中写道:“长河的水啊,你洗涤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衣衫,你解除了我们的饥渴;你夺去了我们多少汗水,你又给了我们求命的收获,那怕是那么菲薄!”“长河哟,你是我的保姆!我永远不会忘怀你那清淡而沉重的乳浆!”
是啊,赵国青对家乡倾注了满腔热情。他说,一个人不爱乡,何以爱国?赵国青不仅仅在《长河情思》中倾诉了故乡情,在《觅沙滩》、《棉絮》《十条手巾歌》、《山谷流泉》、《太湖茶乡》、《又是金秋辉煌时》、《京华共话乡亲情》等等文章中无不真真切切表现了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眷恋之情。
敬业编辑
赵国青在《心迹》一文中写道:“夜阑人静,灯光似水。整个世界静极了,静极了,但我的心潮却沸腾着,涌动着。”“这里面的每一个字,好像都在眼前欢快地蹦跳,如我心湖一样地沸腾油动。这摞稿件的作者,也好像都活跃在眼前。”
就这样,“文学裁缝”赵国青四十多年如一日,“甘为他人做嫁衣裳”。
具体来说,赵国青的“敬业”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一身正气。
赵国青说自己是“文学裁缝”。在从事编辑的30多年中,编发了数千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获全国大奖。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在《人民文学》1979年7月号刊发后,天津的一家大报却拉开了大批判的序幕,发表了《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长篇批判文章,而且在“编者按”中公开指责《乔厂长上任记》“在思想倾向上有严重问题”。该报还计划用20多个版面,全面而又系统地对《乔厂长上任记》进行批判。作为责任编辑,赵国青挺身而出,夜不能寐,写下了《也谈<乔厂长上任记>》的长篇文章,力挺“乔厂长”。该文在《文汇报》刊发后,天津那家报纸原拟大张旗鼓的“批判”也就偃旗息鼓了。
因为刊物缺少发头条的稿件,1982年正月初五,赵国青安排好住院的妻子和幼小的两个女儿后,冒着飞雪到天津蒋子龙家组稿,连夜和蒋子龙研究小说的构思,不久蒋子龙写出了短篇小说《拜年》,该小说作为头条发表在《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该小说还获得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其次,一双慧眼。
赵国青从一大堆来稿中发现了《办婚事的年轻人》,这是一位普通工人包川的小说作品,赵国青为其“最具时代亮色”叫好,后《办婚事的年轻人》刊发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再后该小说获得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包川后来成为一名作家,并且走上文学期刊主编的岗位。
1980年,赵国青在来稿堆中发现了贵州青年何士光的短篇小说稿《乡场上》,他认为这是“让人眼睛一亮”的好小说。这篇小说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该小说获得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再者,乐于奉献。
赵国青说过:“偶尔,也想满足一下文学冲动,我只有选择写点散文而放弃写小说了。因为,即使是写短篇小说,也是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要干好文学编辑工作,只能一门心思地将自己的文学冲动诉诸别人的文学作品中去,使人家的作品更能发光添彩。”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理念,赵国青默默地在文学编辑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着。
结识新文友,不忘老文友,赵国青对老作家一直怀着尊敬深情。1963年夏秋,赵国青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担任编辑,为老作家赵树理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下乡集》。之后,赵国青还在《光明日报》等报刊相继发表推介《下乡集》的文章《愿更多好作品下乡》和《充满民族化群众化的光彩》。
乐于助人
赵国青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是个知恩报恩热爱桑梓之人,是个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人。他比赵朴初年轻26岁,因为宗亲、乡情、文友,和赵朴初成为忘年之交。
1994年,“北京振兴太湖县联谊会”成立了,赵朴初担任名誉会长,赵国青担任会长。
在赵朴初亲自指导下,赵国青主持北京振兴太湖县联谊会,不辞辛劳,“报我乡邦”。譬如——
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问题;
上海至广州的火车经过太湖县火车站争取停靠问题;
中国慈善总会的救济款问题;
项南同志对太湖县扶贫款的优惠发放问题;
新编的《太湖县志》请赵朴初作序和题签问题;
太湖县医院门诊大楼的修建经费问题;
香港佛协给太湖县罗溪乡范湾小学支援的希望小学经费问题……
为把这些事一一落实,一一办好,赵国青和有关同志一道不知跑了多少路,不知操了多少心,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太湖县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12月, 座落在老县城,馆舍面积仅有131平方米,硬件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后拟迁至新县城龙山路新建1547.66平方米图书馆大楼,可是县图书馆囊中羞涩,仅有5万元资金,建楼所需120万元资金,如何解决?赵国青获悉后心中非常焦虑。于是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积极为家乡牵线搭桥,与家乡有关领导一道,向中央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接待了太湖县有关领导和赵国青,当即给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郝建秀写信——
尊敬的郝建秀同志:
久违了,缅怀贤芳,时深景企。
今收到安徽太湖县政府来函,提到该县是赵朴初的故乡,因扩建图书馆发生经济困难。拟请建秀同志赐予关注和支持,谨以奉陈,如蒙俯允帮助,感同身受也。耑此顺颂
时绥
程思远
2001年6月12日
14天后,郝建秀给程思远回信——
尊敬的程老:
接到您的来信非常高兴。
感谢您对社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我已同社会司领导研定给太湖县图书馆建设120万元的支持。
预祝太湖图书馆早日建成。
祝愿您健康长寿
郝建秀
2001年6月26日
太湖县图书馆硬件建设上去了,软件建设上去了,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再次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4年、1998年、2005年先后评定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国家二级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编制15人,现有职工40人,其中合同制工作人员25人。2009年文献藏量达99000册;持证读者6600人,其中少儿持证读者2000人。饮水思源,太湖县图书馆馆长曾玉琴特别感激赵国青在县图书馆处于困难时期的鼎力相助。
1947年8月,刘邓大军贯彻中央军委“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千里挺进大别山,11月9日至12日,在太湖县刘家畈胡氏新祠召开了三纵队旅以上领导和皖西部队支队长以上及皖西工委以上干部参加的高干会议,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出席会议并讲话。胡氏新祠就成了太湖县红色遗址。可是随着春去秋来风霜雨雪侵蚀,胡氏新祠亟待维修加固,否则就有倒塌的危险。而中央一级报刊还没有全面宣传刘畈高干会议的文章。
赵国青获悉这些情况后,为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奔走呼号。赵国青在担任《中国风》杂志副主编时,老革命家、老作家曾克是担任该刊主编。曾克曾经作为随军记者,跟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任岳西县工作队二区队长。赵国青向曾克回报了胡家新词今日急需修缮的情况,激起了她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忆。曾克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挥笔写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为刘家畈会议60年而作》的文章,该文在2008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刊出后,立即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胡氏新祠很快列入修缮项目。
就这样,赵国青知恩报恩永不停步,继续书写助人为乐诗篇。